当前位置:主页 > 成人高考信息 > 珠海成人高考资讯信息 >

坦洲去珠海成人高考

2023-08-15 22:34:01人气:编辑:珠海成人高考网

广东: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路

晨雾 / 转帖

异地高考新政执行后,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已有719名随迁子女通过高考报名资格审核。

2023年,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,可参加普通高考,像户籍生一样报读大学。图为高考结束后,小男孩帮助哥哥搬运行李离校。

去年高考结束后,即将离校的考生留给学弟学妹们零食和寄语。

为应对因“异地高考”政策放开可能到来的入学高峰,中山拟对现有高中阶段学校进行扩容。图为去年高考结束后,考试乘车离开考场。

“自2023年起,随迁子女在我省就读普通高中,符合一定条件的,可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有719名随迁子女通过高考报名资格审核,其中,就读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529名,就读中职类学校的随迁子女190名。”去年12月25日,中山市教育信息港上公示了这样一条信息。

桂山中学高三学生阿婷是529名学生中的一员,能够留在中山高考让母亲黄林(化名)感到非常感慨,“她总算等到了,不用再回老家了。”因为5年前,没有相应的政策,她不得不带着儿子回到老家重庆求学。至今,一家四口仍分隔两地。

刘学的经历和黄林十分类似。他的女儿从小就有个梦想——上大学。但因为没有中山户籍,不符合当地的相关条件,无法入读公办学校,最终进了一所中职学校的财会专业。“她还想着参加高考,现在政策越来越好,小儿子不会再走那条路了。”

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,子女的入学一直是最揪心的问题。从踏入那座打工的城市开始,他们就在思量着这个问题。一年、两年、十年……有些人被迫回到家乡,有些人幸运地赶上新政。异地高考背后有多少故事?大家对此又有何期盼?

迟到的异地高考新政

1月13日下午5时,阿婷和1.8万中山学子一样,在为6月的高考忙碌着。此时,母亲黄林却远在千里之外的重庆,想要赶在银行下班前将公司的业务办完。接到记者电话时她并不意外,“老师跟我说了,要采访。”由于太忙,她很快挂了电话。但不久后,她又给记者回了电话,想要谈谈异地高考的事情。

“我有两个孩子,都在中山出生和长大,大儿子比小女儿高一年级,但大的没有小的幸运。”20多年前,黄林和丈夫从老家重庆来到中山打工。受各种因素影响,一家人的户口都留在了老家。这对孩子的入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。

按照广东的政策,没有当地户籍,随迁子女不能在当地高考。虽然中山在全省率先出台“积分入学”制度,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入读公办学校,但异地中、高考与全省同步。2023年前,非户籍生能在本地中考,但只能填报民办高中或中职学校。这让不少在中山长大的随迁子女被迫回到老家。黄林的儿子就是如此。

“我们一家考虑了很久,民办高中实在担负不起,只能回来。”2023年,黄林带着刚读完初一的儿子回到了老家。虽然已提前买好了房子,但找学校和适应一度成为大问题。“我们离开老家好多年,这里没有朋友也少亲戚,就像我们20多年前到中山一样。”提起这段经历时,电话那头的黄林几度哽咽。

孤单的母子俩后来幸运得到邻居帮助,在当地找了一间普通学校就读。中山与重庆的教育方法、教材等诸多不同,这让原本就不想回来的儿子更加郁闷。适应了一个多学期后,才慢慢跟上节奏。“那时很苦、很难过,现在想起来我都只想哭。”黄林说,看到儿子的情况,夫妻俩决定不让女儿重走这条路,宁愿一家人分居两地也要让阿婷在中山完成学业。

幸运的是,在哥哥回去后一年,阿婷就赶上了异地中考新政,进入中山一所公办高中。夫妻俩计划让她读完高中再回老家高考,没想到,高考政策也放开了。“她可以在中山高考,不用千里迢迢赶回来接受各种适应了。”黄林感慨地说,“要是新政早一年实施就好了,那样我们一家就不用分隔两地!”

●撰文:南方日报记者 高薇 摄影:南方日报记者王云

719名随迁子女将在中山高考

在一座城市打拼了几十年,一直在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,但孩子却不能在当地读书。多年来,这成为异地务工人员的共同心病。“异地高考”更是让身为家长的务工人员感到心痛,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。

广东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,早在3年前,就提出“异地高考”三步规划——2023年通过积分入户或者是高技能人才的子女可以在省内参加高考;2023年在广东居住满3年,缴纳三年的社保,其子女有连续三年的中职学籍,可以参加中职升高职的考试;2023年,所有外来人员在广东住满3年,参加社保3年,子女有3年高中学籍的可以参加普通高考,像户籍生一样报读大学。

中山紧跟全省政策,逐步放开了非本地户籍学生的高考政策。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仅有30人选择在中山参加异地高考。2023年,全市共有18092人确认报名参加2023年高考,全市共有719名随迁子女申请在当地高考并通过审核。其中,529人就读于普通高中。

在异地高考政策逐年放开的同时,中山市对随迁子女的异地中考政策也逐年放开。2023年477名考生符合报名资格;2023年834名考生符合报名资格;2023年,达到3400多人。去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,中山市单列了非户籍学生的指标。今年,该政策进一步放宽,不再要求有连续的社保,只要能提供3年学籍、缴纳3年社保、稳定的住所(含租房)等证明就能在当地考试。

“政策放开后,将有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在中山考试。”内蒙人刘学在中山工作了13年。大女儿因为没能赶上政策,被迫读了中职学校。如今,小儿子在读小学,原本担心要再走女儿老路,却幸运地等到了政策放开。“我们一家老小早就来了中山,再回去读书不大现实,而且对孩子也不大好,如今这样能让我们更安心的留下来。”刘学说。

不用返乡全身心备考

市实验中学高三(28)班女生赵娜,是中山市719名通过高考报名审核的随迁子女之一,也是2023年中山首次放开异地中考的幸运儿之一。

虽然至今户口仍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,但她在广东出生,并在坦洲求学。由于其就读的学校是外来工子弟学校,多用普通话交流,因此不会讲粤语成为她与初中同学最大的区别。

2023年,当其他同学忙着备战中考时,她却担心自己即将没书读。按照当时的政策,不是广东户籍的她不能读公办学校,只能去民办学校。然而,教学质量好的收费高,她的家庭可能承担不起,差一点的她又不想去。

正当她和家人焦急得不知所措时,中山市随迁子女参加中考的细则出台。那时距离她高考不过一个月。由于父母一直留意异地中考的政策,暂住证、社保证都按规定在办,收到通知时很快就给她办好了考试手续,她最终幸运进入中山市实验中学。“有些同学资料不全,就没我们这么幸运了。”

中山市多位学校校长曾介绍,受异地考试政策影响,每年都有大量优秀学生流失。情况最严重的是民办学校。“有些初一的时候还是3个班,初二、初三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班了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,每年学校至少流失100多名学生。

中山中专原校长朱家良202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问题。他说,学校每年约有30%的学生来自外省,这30%的学生中,绝大部分是成绩靠前的学生。因受户籍限制,无法正常在中山参加高考。唯一的出路就是毕业工作,参加成人自学考试。

这个问题同样困扰过赵娜。读高二时,随迁子女政策未定,她一直在担心是否要回老家高考。高二暑假时,特意回了趟老家,走访当地高中了解情况,为回家考试做准备。令她开心的是,幸运之神再次降临,今年高考政策全面放开。得知信息后,父母再一次快速为她提交了各项资料。上个月,她收到高考报名资格审核通过的消息,如今正全身心备战高考。“现在不用回了。”

同校的方蕊也是一名幸运儿。她老家在四川宜宾,5岁时来到父母身边,一直到现在。和她相比,年长4岁的姐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。在中山中考结束后,就只身回到老家读了高中。由于跟不上当地的课程,原本想上重点的梦想落空,进入了一所普通学校。

“当时她考了600多分,但不能上高中,带着这个成绩回到老家去了一所较好的学校,后来成绩跟不上又不得不转学到普通学校。”说起姐姐的经历,方蕊同样感慨自己的幸运:“能留在父母身边,在熟悉的环境中,真好!”

■延伸阅读

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谈“异地高考”

国家要支持广东 增加高考录取指标

早在几年前,全国人大代表、原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就开始关注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,曾在全国“两会”上提交过《关于解决异地高考政策带来的广东教育资源紧张问题的建议》。因此,他对广东“异地高考”政策全面放开给予高度评价,但建议做好相关的配套支持,比如及早规划中小学学位问题。他还建议,国家对广东给予支持,增加高考的录取指标。

他说,异地高考涉及教育公平问题,是最大的民生问题。曾有5万多北京市民联名写信给他,希望他能帮忙关注这一问题。由此可见,“异地高考”放开的迫切性。在他的印象中,曾有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,高一下学期被迫回到老家,去了一所寄宿学校,在缺乏管教的情况下早恋并影响学业。“原本可以考上中山大学,但最终只进了一所专科学校。”他遗憾地说。

他说,中山的中小学有六成学生为非户籍学生。他们的教育问题,直接影响着父母的工作和社会的稳定。随着二胎和异地高考政策的放开,将有更多的随迁子女选择在中山高考,这对中山的教育是一项挑战,需要提前谋划,做好相关的工作,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。

“这个问题我会在‘两会’上继续提。”贺优琳表示,虽然异地高考政策放开,但仍有一些门槛。今年“两会”,他将继续关注这个问题,并建议国家的政策适当向广东倾斜。“广东的录取率在全国都很低,高考政策放开后,随迁子女增多,若不增加指标,会使录取率变得更低。”他说,与其他省市相比,广东的高校本身不多,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调控,例如实行录取指标跟人走,根据考生的总人数来确定录取人数等。

■相关

应对未来入学高峰

中山将建30所学校

“异地高考”政策放开,更多的随迁子女会选择在中山求学。同时,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,学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。2023年两会,中山市民进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提案,称未来五年中山市内学位缺口将数以万计,需要提早应对。中山市教体局曾回应,全市将通过新建、扩建和扩容提质等办法主动应对。仅高中阶段可扩容3.7万学位,其中纪中、一中、侨中、实中等每班班额将放宽至55人/班,可扩容约10000人。

提案指出,在前10年入学高峰的基础上,全市新的入学高峰将很快到来,小学从2023学年已进入入学高峰期,到2023年在校生规模将增加到约27.5万人;初中从2023学年进入入学高峰期,到2023学年在校生规模将增加到约13.9万人;高中阶段学校从2023学年进入入学高峰期,到2023学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增加到13万人左右。如果按照平均每所小学1000人的标准,中山市需要新建17所小学,才能满足入学需求。

在答复这份提案时,中山市教体局表示,将新建义务教育学校30所,扩建学校293所,并对现有高中阶段学校进行扩容。按照计划,扩容后可增加约37000个学位。该局规划从以下方面增加学位供给:一是2023—2023年规划新建义务教育学校30所(其中小学19所、九年一贯制3所、初中8所),分别增加小学学位26190个、初中学位19500个;二是原有镇区所属293所义务教育学校,2023—2023年通过保留提升、改造、扩建、恢复、合并、重建、迁建等方式,可增加义务教育学位46462个(小学19967个、初中26495个)。

另外,将通过进一步统筹全市中职学校办学,加快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,并对现有10所中职学校扩建,可扩容约14000人;通过发挥公办普高名校品牌效应创办民办普高,同时将市一中、市侨中、中山纪中、市实验中学进行有效扩容,可扩容约13000人;进一步充实完善现有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,在入学高峰期,将每班班额放宽至55人/班,可扩容约10000人。上述3项合计可扩容约37000人,目前中山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为87795人,经上述扩容后基本可满足2023年全市高中学位需求。

信息来源:2023-01-14 《南方日报》

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23-01/14/content_7508452.htm

显示全部

收起

相关文章

自考信息 | 成人高考信息 | 返回首页